雁翎队:白洋淀上一“奇兵”
雁翎队:白洋淀上一“奇兵”
雁翎队:白洋淀上一“奇兵”
【铭记历史(lìshǐ) 缅怀先烈】
《小兵张嘎》里戴着草帽、身穿白褂,在白洋淀上和敌人(dírén)机智搏斗的(de)“嘎子哥”,是无数人童年里难忘的荧屏人物。
“小兵张嘎其实(qíshí)并不是某一个人,他是根据(gēnjù)所有雁翎队员塑造出(sùzàochū)的(de)形象,代表着一种抗战精神。”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何丹介绍。近日,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(zhōngguójìxié)组织的中央和全国性行业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“四力”教育实践活动,参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。
雁翎队是抗战时期活跃(huóyuè)在白洋淀上的一支(yīzhī)抗日武装队伍。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,其主体水域位于安新县。
1937年,日本发动“卢沟桥事变”。第二年华北全部沦陷,日军将(jiāng)魔爪逐步伸向白洋淀。1939年2月,日军攻占安新县,对白洋淀水陆各村镇(cūnzhèn)进行“扫荡”“清乡(qīngxiāng)”,接连制造了多个(duōgè)惨案。富饶的鱼米之乡变为人间地狱。
1939年秋,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等赶赴白洋淀猎户集中的大(dà)张庄村,号召组织抗日武装,22名猎户当场报名(bàomíng)参加。他们凭着(píngzhe)土造武器“大抬杆”和打水禽用(yòng)的木船“鹰排”,成立了一支水上游击队——雁翎队。
“之所以叫雁翎队,和大抬杆这个武器有关。大抬杆是当地老百姓打猎用的一种土枪,由于(yóuyú)他们经常在水(shuǐ)上作战,为防引火处被水打湿,常用雁翎堵塞。”何丹说,此外(cǐwài),小船行驶时像(shíxiàng)雁群飞翔的“人”字形,时任新安县委书记的侯卓夫便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为雁翎队。
纪念馆里一张老照片展现了雁翎队平时训练武装泅渡(wǔzhuāngqiúdù)时的(de)情景(qíngjǐng)。水波荡漾的湖面上,近10名队员隐蔽在水里,嘴中叼着长长的芦苇秆,借助空心的芦苇秆呼吸。他们头顶荷叶,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荷塘,让敌人(dírén)防不胜防。
由于对芦苇荡非常熟悉,雁翎队经常将(jiāng)敌人打得措手不及。到1940年底,雁翎队已发展到180多人,拥有(yōngyǒu)50多只船。这支水上游击队就像一把锐利的(de)尖刀,插在敌人从(cóng)天津到保定水上航线的咽喉上。
为了加强对白洋淀(báiyángdiàn)的控制,日军在(zài)每个(měigè)村庄都修建起岗楼,建立了伪政权。雁翎队在人力和武器配备上比不过日伪军,便想尽方法打入敌人内部,摸清地理环境,并且利用矛盾(máodùn)分化瓦解敌人,以“智取”端下了白洋淀中的所有岗楼。
还有一场有名的(de)“痛打包运(bāoyùn)船”战役。据《白洋淀人民斗争(dòuzhēng)史》记载,1943年秋,日寇租用100多只货船组成包运队,在天津装上(shàng)大批军用物资,准备通过大清河运往保定,以(yǐ)支援他们在太行山区的“扫荡(sǎodàng)”。雁翎队获悉情报后,决定伏击包运船,进行反“扫荡”斗争。当包运船开来,埋伏在苇塘里的雁翎队立即开战,敌人猝不及防,死伤过半(guòbàn)。经此一役,雁翎队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、步枪百余支和几十只船的军用物资,大幅提升了士气。
日本投降前夕(qiánxī),雁翎队已发展到3个中队近200人。抗战期间,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,先后同日伪军进行了(le)大小70多次战斗(zhàndòu),歼灭和俘虏日伪军数百名,缴获(jiǎohuò)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,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。
在风景秀丽的(de)白洋淀文化(wénhuà)苑内,雁翎队的故事仍在传唱。“每年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(gèdì)的社会实践团来(tuánlái)此参观学习,很多学生听闻日寇恶行都非常愤慨,对雁翎队的抗日精神深感(shēngǎn)敬佩。”何丹说,她会继续将白洋淀上的“奇兵”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激励后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。


【铭记历史(lìshǐ) 缅怀先烈】
《小兵张嘎》里戴着草帽、身穿白褂,在白洋淀上和敌人(dírén)机智搏斗的(de)“嘎子哥”,是无数人童年里难忘的荧屏人物。
“小兵张嘎其实(qíshí)并不是某一个人,他是根据(gēnjù)所有雁翎队员塑造出(sùzàochū)的(de)形象,代表着一种抗战精神。”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何丹介绍。近日,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(zhōngguójìxié)组织的中央和全国性行业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“四力”教育实践活动,参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。
雁翎队是抗战时期活跃(huóyuè)在白洋淀上的一支(yīzhī)抗日武装队伍。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,其主体水域位于安新县。
1937年,日本发动“卢沟桥事变”。第二年华北全部沦陷,日军将(jiāng)魔爪逐步伸向白洋淀。1939年2月,日军攻占安新县,对白洋淀水陆各村镇(cūnzhèn)进行“扫荡”“清乡(qīngxiāng)”,接连制造了多个(duōgè)惨案。富饶的鱼米之乡变为人间地狱。
1939年秋,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等赶赴白洋淀猎户集中的大(dà)张庄村,号召组织抗日武装,22名猎户当场报名(bàomíng)参加。他们凭着(píngzhe)土造武器“大抬杆”和打水禽用(yòng)的木船“鹰排”,成立了一支水上游击队——雁翎队。
“之所以叫雁翎队,和大抬杆这个武器有关。大抬杆是当地老百姓打猎用的一种土枪,由于(yóuyú)他们经常在水(shuǐ)上作战,为防引火处被水打湿,常用雁翎堵塞。”何丹说,此外(cǐwài),小船行驶时像(shíxiàng)雁群飞翔的“人”字形,时任新安县委书记的侯卓夫便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为雁翎队。
纪念馆里一张老照片展现了雁翎队平时训练武装泅渡(wǔzhuāngqiúdù)时的(de)情景(qíngjǐng)。水波荡漾的湖面上,近10名队员隐蔽在水里,嘴中叼着长长的芦苇秆,借助空心的芦苇秆呼吸。他们头顶荷叶,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荷塘,让敌人(dírén)防不胜防。
由于对芦苇荡非常熟悉,雁翎队经常将(jiāng)敌人打得措手不及。到1940年底,雁翎队已发展到180多人,拥有(yōngyǒu)50多只船。这支水上游击队就像一把锐利的(de)尖刀,插在敌人从(cóng)天津到保定水上航线的咽喉上。
为了加强对白洋淀(báiyángdiàn)的控制,日军在(zài)每个(měigè)村庄都修建起岗楼,建立了伪政权。雁翎队在人力和武器配备上比不过日伪军,便想尽方法打入敌人内部,摸清地理环境,并且利用矛盾(máodùn)分化瓦解敌人,以“智取”端下了白洋淀中的所有岗楼。
还有一场有名的(de)“痛打包运(bāoyùn)船”战役。据《白洋淀人民斗争(dòuzhēng)史》记载,1943年秋,日寇租用100多只货船组成包运队,在天津装上(shàng)大批军用物资,准备通过大清河运往保定,以(yǐ)支援他们在太行山区的“扫荡(sǎodàng)”。雁翎队获悉情报后,决定伏击包运船,进行反“扫荡”斗争。当包运船开来,埋伏在苇塘里的雁翎队立即开战,敌人猝不及防,死伤过半(guòbàn)。经此一役,雁翎队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、步枪百余支和几十只船的军用物资,大幅提升了士气。
日本投降前夕(qiánxī),雁翎队已发展到3个中队近200人。抗战期间,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,先后同日伪军进行了(le)大小70多次战斗(zhàndòu),歼灭和俘虏日伪军数百名,缴获(jiǎohuò)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,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。
在风景秀丽的(de)白洋淀文化(wénhuà)苑内,雁翎队的故事仍在传唱。“每年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(gèdì)的社会实践团来(tuánlái)此参观学习,很多学生听闻日寇恶行都非常愤慨,对雁翎队的抗日精神深感(shēngǎn)敬佩。”何丹说,她会继续将白洋淀上的“奇兵”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激励后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